前几天,一段妈妈对女儿说的话上了热搜。


妈妈说, “你们小女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外貌,认为自己腰不够细,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通透,但到了我这个年纪,真心觉得每个年轻的女孩都好看,胖也好看,瘦也好看,你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意识不到年轻本来就很美,时常因为这个社会单一的审美标准而自卑。”


女儿把这段话分享到了社交媒体上,写道:妈妈给我讲的这段话,鼓舞我好久。



这段话也让很多网友找到了认同,分享了自己被鼓励的或者受伤的经历。



有网友说,“我的身材焦虑有一部分是我爸我妈带来的,不管我胖了还是瘦了,他们都说我胖。”



还有的网友说,“我弟弟就因为高中开始长青春痘,挺好的一个小孩,变得自我怀疑。大学以后不怎么长了才慢慢好起来。”



观念上其实大家都认同审美是多元的,但是一旦回到生活里被别人评价,或者回到社交媒体里看到面容精致、身材姣好的明星和网红,这个标准好像又不太多元了。


青春期的孩子们很容易会受到这些很单一的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个时候外部的反馈、尤其是身边人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他们会根据这些反馈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同一性”,这是青少年时期会面临的核心课题,他们需要去把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等这些进行整合,观察外界什么样的价值观占主流、别人是怎么行动的,自己得不断地去尝试。在这些过程里逐渐地去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



看起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是冲动的、任性的、叛逆的,怎么说都不听,但其实他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这些问题。身材焦虑、容貌焦虑里,其实也暗含了这几个问题。



我们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



第一,对自我的认同从来都不是,今天告诉孩子健康的就是美的,明天她就没有外貌焦虑身材焦虑了。形成对自我的认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需要引导,但更需要的是看见和支持。



第二,当孩子听到一些评判的声音,或者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的时候,跟他们关系最紧密的成年人,请不要无所谓地忽视掉,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三,希望你能给孩子的鼓励和支持,是持续性的,不是看心情的。



第四,可以认真地跟她讨论审美这件事情,一起去查资料、做功课,去看看它的多元性到底是在哪里,比如社会上流行的美可以是一种美,但每个人是不是也可以有自己的美,那自己的美又是什么,这样一点一点地去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正向的自我认同。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黑人小女孩在镜头前说“我好难看”,然后大哭了起来。



妈妈坚定地给了她一个拥抱,对她说:



“当你看着自己的时候应该说,你真漂亮。”



“你有两个可爱的酒窝。谁有酒窝?没几个人有。还有你的小白牙,好看极了。”



“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你可以做最好的美甲师、

最好的律师、医生、老师、

最好的演讲家、

最好的企业家。

无论你想成为什么,

你都可以。”

姜先玲

愤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当一个人有不能控制的愤怒情绪时,经常伴着暴风骤雨般的发脾气、争吵、打骂,或者压抑、生闷气、伤害自己,这些表现很多时候会带来人际关系中伤害自己及他人,也有很多朋友在不适当地发泄愤怒之后,会有愧疚、后悔的感觉,但下一次又莫名其妙地重蹈覆辙。

我们在网络上也会找到很多抑制或发泄愤怒的方法,比如觉察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先做深呼吸或者出去转一圈,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回来理智地讨论解决问题,这个可以归到抑制愤怒的方法之一。还有一些发泄法,比如摔枕头、跑步、拳击、去专门的发泄室打玩偶等,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尝试。

如果没有伤害性又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可以继续使用,但如果用这些方法不能避免自己反复地出现愤怒的情绪,我们可能还需要往前再走一步,去看看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每个人引发愤怒的点都不大一样。

有的人专门针对某些人愤怒,比如家人、孩子;有的人可能专门在某些情境下被愤怒点燃,比如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丈夫、妻子面对家里一些琐事时,开车时的路怒症,与同事有分歧时……

虽然引发愤怒的情境或引爆点不同,但如果仔细去探索,可能会发现在愤怒现象的下面,很多时候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满足,或者事情不受自己的控制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可能还有很多种原因,无法一一列出)。

然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那么不耐受这种不可控,此时此刻只能选择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慢慢地,当我们看到并理解了自己的需求,也许情绪的强度就会降低,也可能有机会找出更适当的解决方案。

白君

首先,先审视一下现实层面有没什么变化导致了焦虑不安。比如工作变动,是否面临什么重要的考试等情况,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比如孩子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同学之间的问题等。如果是现实层面的问题,那么通常解决了现实问题,情绪也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如果是没有原因的焦虑不安,更多的可能就是心因性问题造成的,通常这种焦虑不会是短时间或一两件事可以形成的,需要找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比如童年的成长经历,有没什么创伤之类的。



常见的焦虑往往是因为对自己有比较完美的要求,对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会有强迫性的妄想和恐惧,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被贬低或被嘲笑,参加平常的社交活动、开会或公开演讲也都会引发恐慌,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都造成了影响。


如果是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就需要正视起来,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此之前,我的建议是,不要根据网上看到的一些描述,就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下结论。



先问问自己,我的焦虑是否针对一些具体的或有形的事物有反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再问问,大多数的人面对这些事件会感到不安或紧张吗?自己的紧张不安程度和他们比起来是更多还是差不多。



如果差不多,那么就是正常的焦虑,不用过于担心,如果有了超出寻常的紧张不安,可以尝试一下几个方法:



1、放松自己的身体,自然地呼吸,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面,专注地去听自己的呼吸,直到呼吸变得缓慢匀称;



2、如果焦虑状态比较严重,无法关注呼吸,那就同时去用眼睛看自己当下在做什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当下做的事情上,是在吃饭还是在走路,是坐着还是站着。吃饭吃的是什么,软的硬的咸的还是甜的,正在迈出的是左脚还是右脚等,尝试让自己跟当下的一举一动进行连接;



3、先绷紧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默数五下,然后完全放松,再默数十下。绷紧的同时吸气,放松的同时呼气。反复几次。



4、爬到山顶或在独自一个人的房间大喊大叫、跺脚等,都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5、拿一张纸一支笔,随便乱涂乱画,画完后把纸揉成团,丢地上用脚去踩,也可以暂时地缓解情绪;



6、睡前听冥想音乐,尝试让自己放松,不去管晚上是否会失眠,明天要去做什么事情;



7、告诉自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跌倒再继续的过程,我允许自己也会犯错,允许自己会说错话,做错事,允许自己会脆弱会失败,我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



接受自己会有很多的做不到,接受自己就是会焦虑会不安,让自己全身心地活在当下,安住在当下。



如果以上的方法你都试过了没有得到缓解,那么及时的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就是最好的方法。

张嘉雷

“我不知道,我要不要去做咨询。”

如果你脑子里面有出现过这个想法,那么就可以找个咨询师体验一下咨询。

如果你体验了一次咨询,觉得咨询师并不能给到你解决办法,那么你可以觉得咨询没有用,也可以更换一个咨询师再试试。

本身咨询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服务,每位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个体的互动。我为什么会支持尝试体验,是因为我觉得如果脑子里面在徘徊自己要不要做咨询,那么一定是遇到了一些困惑。

至少在咨询室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你所讲的话,都是安全的并且保密的,我不能保证你能在第一次就遇见让你满意的咨询师,给到你满意的答复。可是我觉得,你能听到真实的回应,也许可以打开你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通常咨询师在前期咨询的时候,主要是在收集信息,所以有些人觉得咨询师好像一直在问问题,并没有说什么实质性的建议和内容。但,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咨询师,其实我觉得还满幸运的。

如果是体验单次咨询,那么你带着紧急性问题,咨询都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在还没有紧急问题的时候去寻觅一位跟你匹配的咨询师,给咨询师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这样可能真的紧急问题来临的时候,也变得没有那么棘手了。

说说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吧,我感觉我在接触我的第一个咨询师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是认识人的推荐吧,做到第五六次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有些话讲不出口了。

虽然,我在过程中有表达讲不出口,但是我其实并没有想结束咨询,可是在第十次的时候我的咨询师跟我提出了转介绍,他认为另一位咨询师更能帮助到我。

起初很难过,但是呢,后来又挺开心,让我觉得,咨询师也不是为了收取我的咨询费用,我觉得我的咨询师是有认真考虑是否可以继续协助我的成长,当我的咨询师觉得自己协助不了的时候,也会给出我其他的选择。反而让我更信任这个行业了。

我和我现在的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只记得30多次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触动。其他大部分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接受咨询。我有时候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为了凑个人体验次数而做的啊?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就好了哎。

我总是被问到,“我有个朋友想做咨询” “我想聊聊” “我测出了抑郁” “我不知道去做咨询要聊什么” “咨询师到底会干嘛啊?”.....

我想说,关于咨询目标,或者还没有面对咨询师就已经有压力感,这些都是可以放到咨询室里面,去和咨询师对话的内容,本来咨询目标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一同商量的吖。

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设置内容,大部分相同的是:费用、时间、频率。选一个目前适合你的设置,去遇见你的咨询师。

想到这....

我也在遇见,遇见我的来访者。

吕静媛

透过文字能感受你的热心!热心的人通常会有较好的人缘,容易得到大家的感激与认可。但当你热心相助,给予好心好意的建议却得不到接受,甚至觉得你是杠精,你开始怀疑自己的热心肠是不是不对了,这确实会让人很委屈和沮丧。

那么,你谈的这个问题,你觉得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猜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给予的内容不是他要的,我们没有给予对方恰当的共情。

就像有句话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当妈妈建议孩子加一件衣服,可能仅仅是妈妈觉得孩子冷了,而孩子并不冷。妈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予孩子热心提示,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体验他的冷热。

还有的时候,我们以为对方需要某个建议,于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讲了很多,却发现对方越听越不耐烦。最后发现,原来对方只是需要我们站在他的身旁,默默地倾听、理解他的烦恼就好。他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


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给予他人建议的方式不对。

当我们给他人提建议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注意到,我们过于希望对方采纳我们的建议,却不知不觉中越了他的边界,影响了他的自主权。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要视你提的具体问题来做具体分析。总之,我们得先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我们共情他的感受,还是出谋划策呢?并且还要理解我们的建议只是扩充了选择项给他,并不能强求对方要接受我们的建议。

刘冬梅

首先:这不是一个“怎么办?”的过程,“如果我顺着这样的思路,自然会找出相应的办法”。但那不过是根据记忆和认知范围给出的投射。

那么,我们有固定的办法来解决变幻莫测的心理问题吗?如果有那么个完美的办法,几百年前人类就解决心理问题了。

在头脑层面,所有的答案其实只不过是片面的真实,说直接点,就是片面之词。

如果我们想深入问题,比“怎么办”更有意义的其实是“怎么了”。

当别人告诉我,或者我自己告诉我,“我不懂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对问题保持警惕,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象,更不能被这样的标签掩盖了事实的本质。


要让内心保持平静和放空,心有空间才有可能探索。


一个被知识、答案、经验……填满的心,是没有空间探索新东西的。我们本可以从以往看过的书本、老师讲过的课程、网上看过的文章中瞬间搜索出答案,但那不过是升级版的“条件反射”,只是满足了头脑需要“确定感”的假象而已(头脑只愿意在安全感、在自我认知范围之内转悠)。


满足于一个说得通的答案,对解决问题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我真的明白自己不懂拒绝别人的全部内涵吗?当我不能拒绝别人的时候自己的显意识、潜意识都是什么?


显而易见,可以说自己觉得没必要拒绝,只要不给自己造成负担,成人之美,有何不可?这完全说得通,也很合理。


问题的,如果带着“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观念,将无法继续探索。因为认同或否定都是一种逃避。


“了解”蕴含着巨大的美和意义,但我们不可能一边批评一个人,一边了解他。那根本不是了解,或者说那样的了解是带有偏见的。同样,我们也不能一边评判自己,一边了解自己。


除非放下认同、否定、评判、以及头脑层面的所有思辨,自我才能变得清晰。如果看清了自己,那么恰如其分的行动自然会发生(这就是最好的改变)。

补充一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行动?不就是观念吗?所有观念都包含着冲突,因为任何观念都是片面的真实。

行动是基于事实,如果地震了我们还会思前想后吗?当你看到路边有条蛇,你自然会躲开。当我们认识到了自己问题的真相(而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念),自然会做出恰当的调整。

黄桂淳

每个人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偶尔有焦虑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状态,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协调更多发展可能。


但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那我们就需要分开来考虑。


如果焦虑的原因来源于心理层面,比如曾经经历过地震,小时候有被抛弃的感觉,被多人嘲笑或指责,与伴侣关系不协调,工作有突破的需要,以及学习效率被影响,甚至还有许多无助无奈的客观原因引起的焦虑。

这些就需要被倾听、陪伴以及疏导调节。跟信任的人说出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焦虑的。


但是有些焦虑情绪会反复、持续地出现。如:


A.伴有躯体症状:呼吸、心跳加快,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
B.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常有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慌恐不安自己总被骗,被欺负的恐惧,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
C.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如果出现了以上情况,则需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区分和鉴别。



尤其是身体疾病某些方面或服用有关药物引起的焦虑,单纯用沟通的方式来缓解效果较差,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合相关的医学指导、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


跟身边的人互动、沟通,焦虑能得到一定的安抚,但与跟专业人士沟通有一定的区别,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说:

1. 咨询师会协助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2. 咨询师通过沟通中双方互动以及协助提高对事件的一些认知和理解,带动个人周边环境和氛围的改变。
3. 咨询师会观察你的言行举止,分析内心冲突,找出问题的动因和根源,协助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4. 通过更长时间的咨询,咨询师帮助你成长为一个内在拥有坚定、温和、快乐的心灵。

我们遇到的很多来访者,都是已经比较紧急或者严重的情况下,才会意识到要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其实,与心理咨询师见面不必等到那样一个时刻的到来。



调整情绪、理解内心的冲突、提高对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事情。

姜先玲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想问一下这位朋友,你觉得与人疏离的状态,对你是否有困扰呢?你自己感觉是舒服的吗?
有些人的性格是很享受独处的,自己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内心平静舒适,即便有时周围人会觉得这种状态是不好的,但那也只是别人的感觉。
问问自己的内心,诚实地感受,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个状态真的是舒服的,那对你来说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个状态让你不舒服,比如一个人时会感觉孤独,心里想与人靠近又无法靠近,或者对你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困扰,那它可能对你来说就是个问题。
至于是不是一种“病”呢,我觉得更应该把这个问题定义成一种“心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在有人际关系困扰的人群身上,有一部分的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具体来说,可能是内心孤独,内心非常渴望朋友,但现实中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交到朋友,或者无法维系长久的关系,从而使自己更加孤独、自卑、疏离、陷入严重的抑郁等,还可能会影响到伴侣、亲子、父母等亲密关系以及职场关系等。
形成人际关系疏离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如果概括地说可能是与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和教养方式有比较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有留守儿童的经历,在TA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很远,可能一年只能见一二次面。
成年后,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潜意识中可能会因为担心别人会离开自己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分离的伤害。
再举个例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主要养育者虽然在生活给予很好的照顾和满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情感上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满足,为保护自己免受失望或伤害,儿童可能会逐渐封闭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外在的表现就是与人关系的疏离,不能在心理和情感上与人建立连接。
因为产生人际疏离的原因非常多,无法逐一列举,如果有朋友正在经历这种困扰,可以仔细体会自己保持与人的距离,会带给自己什么感觉,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等。
如果觉得体会和觉察自己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个问题又给你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可以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你一起工作,与你共同探索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
当你看到自己内在的想法以后,现实的困扰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白君

你好,听起来你度过了一个很无助的童年,身边最能够依赖的养育者常会否定、打压自己,小时候作为孩子没有什么力量,想要逃离也只能把耳朵堵住,没有办法真的离开或者改变这个令人恐惧的情境。这样的状况与环境确实会对你的伤害很大,以至于这种不安、恐惧至今都如影随行。长此以往对于你的认知模式与情感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做什么事情都担心会有巨大的惩罚在等待着你,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从小一直努力支撑到了现在其实你也很辛苦、很煎熬。

想要摆脱这种感觉和状态的话,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你需要尽量去区分此刻的责怪与过去的父母责怪是不同的。当有害怕和紧张感的时候,让自己放松下来,比如深呼吸等。如果能够离开的话,就离开当时的环境;不能离开的话,就先允许自己这样的害怕,慢慢地感受它,它就会慢慢地放松下来的。首先需要先学会和这种害怕的感觉相处,尽量不要自责和期待它马上消失。可以的话,尽量在能够理解和接受你这样状态的朋友、家人等面前表达这种感受,每次发生就及时的表达出来,会让害怕的感觉进行释放,一定要找能接受和理解你的人,和不理解你的人倾诉的话加重受伤的感觉。此外,你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修复创伤,改善自己的一些固化的认知模式与情感模式,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这些。

白云 / 首席咨询师

你好,老公出轨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和打击,理解你现在无法原谅他的愤怒和恨,现在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各种五味杂陈的情绪和情感,也很难回到之前和老公的关系状态,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对你,也会很不甘心,对未来也充满了迷茫。很能理解你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为,但是长期下去,对你会累积更大的伤痕,对夫妻关系、家庭关系都会产生更多的矛盾。一般这样的情况,客观理性上来讲,老公出轨给你们原本稳定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会感觉到原本信任和生活的世界崩塌了,让你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也无法放下关系,你卡在这里是非常难受的,所以会出现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言行。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做的就是陪伴你去看关系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修复中间的一些问题和伤痕,重新找回你们夫妻之间的稳定感和连接感。

白云 / 首席咨询师

你好,孩子现在沉迷于手机,家长一定非常着急和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先找到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应该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挫败的,所以会选择躲在虚拟的世界,很难出来。比如孩子对于成绩的下滑、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家庭关系等现实状况不知道怎么面对或者有受伤感时,会很容易出现不愿上学、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现象,虚拟游戏世界往往能够给到孩子所需的价值感、成就感和交友的需要。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人特质,给予适合孩子的应对现实困境的力量和支持,找到孩子现实中的价值感、成就感,才能让孩子从虚拟世界出来,平衡好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关系。

刘冬梅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成几个元素:一是时间,快中考了;二是问题,孩子厌学;三是表现形式,孩子一有时间就上网。

快中考了,父母很紧张,觉得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能再打游戏了,针对这个现象我在这里不做过多分析。我们来尝试换一个视角。

其实,家长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中,是否能够做到不休息、不娱乐,只专心地学习、工作,就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不能专心只学习了。

二是孩子厌学,我不清楚您孩子厌学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去学校了,还是只是觉得上学很辛苦、很累?我们的讨论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进行。

三是为什么不爱学习却爱打游戏呢?

各位家长们,你们喜欢上班、工作、学习呢?还是喜欢刷剧、看电影、打游戏呢?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打游戏,其实很简单,游戏好玩啊,学习不好玩。对于初中生而言,不好玩的东西没有存在价值,孩子的欲望就是要开心好玩,而家长的欲望呢,是想让孩子刻苦学习。

这样就产生了“快乐游戏”和“痛苦学习”之间的这个冲突和矛盾。其实呢,这个矛盾并不是游戏和学习间的矛盾,而是快乐和痛苦间的矛盾,当学习变得越来越痛苦,游戏越来越快乐的时候,这个天平就向游戏倾斜了。

当下有很多孩子到了初中就开始不上学了,天天在家里打游戏,看起来是被游戏吸引了,都是游戏惹的祸,那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被游戏吸引呢?

实际上,这是亲子之间围绕游戏和学习长期互动的结果。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这个游戏当作保姆;等这个孩子上了小学,父母就把手机作为奖励:只要孩子听话了,作业完成得好,考试考得好,就让他拿手机去玩游戏,这个作为一个奖赏。

等孩子上了初中才发现,孩子太沉迷于游戏了,控制不了了,就开始把游戏当成人质,告诉孩子:你必须得听我的话,否则就没收手机、就断网。

家长把游戏当人质来对付孩子,孩子呢,就把自己当人质来对付家长。你不让我玩,我就不上学我就死给你看,最后家长很痛苦。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去憎恨游戏,而是要想一想,为什么游戏那么好玩,而学习那么痛苦;为什么你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不是跟孩子站在一起。

我们先来看看游戏好玩在哪里:

首先,游戏不到10分钟就有一个高潮的设计,牢牢抓住人的注意力。

其次,孩子在游戏当中有自己的人设,有自己的皮肤,有自己的装备。一个帅哥是一个武林高手,一个美女是一个拯救人类的大英雄……游戏可以实现他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实现的愿望。

第三,游戏有一套即时反馈系统,让玩家的每一个努力都能被看见,都能获得奖赏;

第四,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伙伴,他们并肩战斗,他们交流合作,他们相互支持。

那么作为家长,是不是可以去学习游戏吸引孩子的地方,把学习也变得更有趣一点呢?有几招供你参考: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游戏的设计,分析孩子当前每门功课的学习情况,分析一下当前学习的程度,把它设为当前等级。然后,把希望达成的目标设为目标等级。可以画一个表,每达成一个目标就在表格上标记出来,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展,更有前进的动力。

第二,要为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就像闭着眼睛在练习投篮,你投得再多也提高不了命中率。如果是等考试出成绩孩子才能得到反馈,就太晚了。告诉孩子,自己要给自己及时的反馈和奖励,比如当孩子做完了作业,就应该奖励自己做一点喜欢做的事情,吃一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第三,要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初中是社交需求的高峰期,最好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和伙伴在一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总之,要让这个学习的过程和快乐有更紧密的连接,我们要看见孩子在学习中的优势,要理解孩子为了学习所付出的努力,要知道孩子和过去的自己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对孩子非常微小的这个进步给予关注和奖赏。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休息一会,休息的时候也可以和他一起聊一聊开心的事,也可以为他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总之呢,你可以尝试让孩子觉得,你是他学习上的好队友,而不是给他带来压力痛苦和烦恼的那个人。

郑建军 / 资深咨询师

你好,从你的描述中,感受到你目前有比较强烈的无力感和疲惫感,伴随有失眠的状态,感觉情绪上也是有一些波动和压抑的表现,有时感觉做人没有意思,这些情况表现,听起来是会有一些抑郁的状态,需要专业咨询师进一步的评估,找到处于这种状态的症结,才能针对性的去消解的。情绪的产生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的关系,自我价值感,工作情况,情感等等密切相关,也是其中问题的一种体现。可能在情感中自己和恋人、家人的感情变得冷淡,冲突变多,沟通变少;也可能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逐渐积累却没有办法逃离和休息等等,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会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学会如何与情绪相处,如何协调内心的冲突和情绪的冲突。

—— 此网站页面内容和设计已申请专利,抄袭和模仿必追究法律责任 ——

扫码联系山青云白心理导师

微信咨询

立即扫描二维码
用心沟通
欢迎在线和我们的助理咨询师交流
我们不夸大问题 不渲染情绪
只在意你最真实的感受
温柔有力 山青云白

扫码关注山青云白公众号

山青云白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推送心理文章和心理活动
24小时咨询热线
0755-86635828
深圳南山区深南大道12069号海岸时代大厦东A座2113
粤ICP备15097105号

山东保安公司 接线端子 高德高周波